您的位置::中欣农业网 >> 宝石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半枝莲

时间:2022年07月13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大特征是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新时代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人不是自然现象的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自然不仅为人们提供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和材料,而且构成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人如果在生产活动中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现实的自然界既是实践改造的对象,也是人类历史性实践的结果。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我们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加深认识,建立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两者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唯物论观点,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反对将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或偏执一端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人与自然诸种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态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也只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以解决。在工业文明之前,生产力低下,人类是依附于自然而存在的。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生态危机也开始显现,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局面。人类在实践中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社会文明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反思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积极修复生态,形成相较于工业文明更高级别的生态文明,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承认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环境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其中“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指“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这一观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到进一步阐发,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提倡将保护自然环境统一于生产力发展中,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张通过保护自然而利用自然,从而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科学论断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肯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持人类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片面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不是抽象孤立地面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反映在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思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回归自然”,将人与自然分离甚至对立起来,而是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

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现实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人民的原则,解决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一是尊重人民主体性。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人民主体性,强调把改善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对生态文明的美好向往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聪明才智,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文化理念,使人民充分意识到生态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切实做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共享蓝天、碧水、青山、绿地。

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作为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基础,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可见,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全部哲学的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倡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技术和制度、法治支撑的途径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理想。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和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特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实施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及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这些政策和措施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前,我们的工业逐步向高新化、循环化、集群化发展,人们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并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都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有效成果。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只有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上海梦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音箱功率板

陶瓷保险管1a价格

不锈钢英制轴承报价

二手塔机

雅丽彩内裤

大洼县音乐艺术联谊会

新奇水壶报价

燕窝雪肌嫩肤

外教英语培训

友情链接